在古代,有一些与电子旺火形式类似的活动,如"庭燎"、"籸盆"等,被认为是早期的旺火。主要是用于祭奠祖先,或是为了驱邪,且当时大多是烧柴、烧炭;
《汉仪》《隋书》记载,..礼仪中,有在元日"庭燎"的规定;春秋时期还有齐桓公庭燎求贤的故事(《韩诗外传》;南朝梁代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开始出现了民间庭燎的记载,目的是驱邪消灾;宋·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记载:《四时篡要》:除夜积柴于庭,燎火避灾; 到了明代,开始有了祭拜祖先、神灵记载,明·周汝成《熙朝乐事》:除夕人家祭先及百神,架松柴齐屋,举火焚之,谓之籸盆。
清代关于旺火的文献较多: 1738年,郎世宁画了一幅《弘历雪景行乐图》,所绘为过年时皇帝与子女用火盆燃烧松柏树枝的情形。此谓"烧松盆"。 乾隆年间的《寿阳县志》载:上元前后三日,坊肆里巷,俱于门前塑泥作弥勒、判官、狮子及棒槌等样,围石炭焚之,通宵不息,名曰塔火 (现亦有"塔火"之称);《大同府志》(三十三卷·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)载:元旦,垒炔炭于门,如浮图状,名曰'旺火;道光年间的《赵城县志》载:上元炽炭于庭中,曰兴旺火,祀神。